今天要推薦的這本書叫做《菁英力:職場素養進階課》
作者是陳嫦芬女士,陳女士任教於台大財金系、以及北京清華大學EMBA、北京大學EBA授課教授,於業界人脈及累積經驗均相當豐富,曾從事律師事務所、國際投資銀行業務開發、瑞銀集團投資銀行(UBS)亞太區副董暨董事總經理、雷曼兄弟亞太區副總裁及匯豐(HSBC)金融控股集團台灣區投行總經理等高階管理人職位。
陳嫦芬十分的注重在職場上的應對進退
認為在職場裡做人與做事是同等重要的
並且還把一些職場上很重要,但學校教育不一定會教的軟實力知識彙總
集大成者為「全相職場素養」,又可細分為專業力、溝通能力、心緒智能、
專業形象、人文素養五大要件…
書中一開始作者就從自己剛成為社會新鮮人時的經歷講起
並且歸納出每個人初入職場時都是從模仿別人的言行舉止
以及主管對你的批評與指點開始慢慢建立專業領域的
回想兩年前剛進入金融業時,我也是多看多聽多學
我也很幸運遇到一位能力高超的主管帶我去拜訪公司客戶
從主管跟客戶的談話過程中我也學習到很多待人處事的道理
也覺得自己是何其幸運,能在第一份工作就有亦師亦友的前輩教導我
雖然離出社會也有兩年多的時間,但是總覺得工作上的雛形還沒有出來
看到作者講述的看法後令我更加感同身受目前遭遇到的狀況
讓我不禁去想:「假如今天沒有遇到值得令我去追隨,去學習的前輩,
我的職場生涯是不是進步幅度跟同期比起來更毫無長進呢?」
這個問題似乎沒有標準答案,每個人的際遇也都有所不同
現在的我應該要不斷充實自己,相信當準備好自己的時候
機會自然會來敲門,也能充滿自信心的處理迎面而來的問題
書中亦提到在你負責的事件還沒有圓滿落幕之前
腦中都不可以有應該、以為 已成定局的想法
世間無法掌控的因素太多了,你永遠也不會知道會發生甚麼變數
能作者認為想晉升為菁英,大致有以下幾點可以參考:
1.能成就大事者,都擅長與事與願違的情境相處,並且能提出積極的應對方案
如果做起事來已經得心應手,代表目前眼下的工作,已無法讓你持續進步。
2.而一個人的幹練,是在從「做中學,學中覺」持續不斷地推進驗證,才能建立起真正的自信心。
作者也舉例台積電的創辦人張忠謀先生的例子說明,
張董總是問自己:「為什麼我還可以這樣持續努力往前呢?」
並且撰寫了散文《常想一二》
※使我深受感動的不適他們的苦難,因為苦難到處都有,使我感動的是,他們面對苦難時的堅持、樂觀與勇氣。原來如意或不如意,並不是決定於人生的際遇,而是取決於思想的瞬間。原來,決定生命品質的不是八九,而是一二。
這段話真的好有深度!不愧是歷經各種經歷的產業翹楚!
職場是沒有標準答案的考場,今天決策者做的一個決策,不一定是對的,只是相對穩當許多,同樣的身為銀行業務人員,今天在同種模式下可能對A老闆有用,但是對性格迥異的B老闆可能就成效不大。所以在工作岡位上就應該時時刻刻思考怎樣的方式客戶能接受,假如我是主管我會怎麼做?作者也鼓勵社會新鮮人能在會議場合裡發問或提出看法,久而久之就可以累積出屬於自己的職涯觀點。
大概才看到本書的1/3時,我就覺得這本書講的內容實在好難啊…
作者建議我們自己詢問自己,究竟是為了甚麼而上班?
是為了有個穩定的工作?領高薪?將來自己創業?學一技之長?...
老實說,年輕人到底是為了甚麼上班、想得到甚麼收穫
這一個議題我依舊還在尋找答案,但恰似沒有答案可以尋找
大家都說時代不同了,以前的人是只要努力,就一定會有收穫
現在是就算很努力也不一定成功,努力錯方向也不一定會有成就
活在這個國際化時代的年輕人面臨許多挑戰,心好累!
這裡也私心推薦大家去看網路影集《MR.BARTENDER》
在一個以酒館為背景的地方,各種不同價值觀的人聚在一起
聊工作、聊社會、聊未來 總會擦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火花
看這本書時總是讓我想到這部經典的影集!
還有,作者也提到說不管是向上管理或向下管理
最初應該要先管理自己,也就是說說你自己
要抽空把自己的生平及經歷,從中獲得的啟發等經驗寫下
並且能有邏輯的侃侃而談,講話內容順暢且具獨到性
就是成功行銷自己及展現自己價值觀最好的第一步了!
在人與人溝通的初始,作者建議要做完一套完整的流程
譬如說A跑出一個議題給B,B接收訊息後轉化為念頭
並且應該覆誦以確認是否為A所想闡述的事物
再者,對於不懂的事切忌去臆測
尤其是上班族們,對於主管交辦的事物不了解不清楚時
很多人會覺得:「他應該是想要我這麼做的吧??」
當不確定事情的下一步時,又不跟主管確認的後果
就是做事效率會變差、犯許多不需要犯的錯誤
這 就是「溝通失準」的地雷!
作者建議可以將傳達分為兩種: 已知事實、個人意見
闡述已知事實是絕對不會出錯的
但是當自以為把個人覺得是對的事情套在已知事實上
常常會讓整個溝通流程產生誤解,以至於團隊資訊流通混亂!
曾經我也是狂妄的隨意猜測主管的意思(最後下場當然很慘XD)
導致主管很生氣,說怎麼都沒有經過大腦思考再行動
但之後想想主管意思應該是怎麼不先找他商量一下
畢竟能坐上主管的位置,一定有其過人之處(至少民營是這樣吧我覺得..)
二來有些VIP客戶是不容許有些微溝通上的誤解的
一旦失去這個客戶不但讓主管對你的期許大打折扣
也可能影響整個團隊業務推展與爭取業績…
主管本來就無法關照到每一位部屬,因此,有疑惑就要主動詢問
要自己追著主管請教,若是等主管想起來才回頭追蹤你的進度
這樣不就是已經本末倒置了嗎?!
所以說,有空就試著找機會校準彼此間的認知差異吧!
而作者在第二章提及的建立信任中,
我認為最看似簡單但最重要的方法就是「認真傾聽,並且提問」
提問能讓雙方快速搭上線,應該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讓做事效率提升吧!
所以說,唯一的方法是把握機會多嘗試,爭取主管意見指點才能快速進步!
而另我感到讚嘆的是作者在商業論述(職場表達)的舉例真的是很棒!
不同情境下的報告,都會有三個層次:
一、先說明,今天來談甚麼主題?
二、再者,談結論
三、最後,才是論述
(由高至低、由大到小、說明主張)
EX..以放審會為例,結論是要收客戶額度~~
「我今天的報告是關於未來與A公司的往來策略。」
「我建議我們銀行跟A公司必須要減少往來的授信額度,以降低我們的風險。」
「我認為目前A公司的產業處在一個詭譎多變、前景不明朗的狀況;業界景氣相對低迷,且該戶近三年的營收成長率只有2-3%,也有同業出了問題或者債務協商的情形發生,在此情況下,鑒於A公司授信風險再逐步增高,應將額度拆分成一半存單設質或活存備償,再適度逐漸縮減公司額度,由目前的1000萬降至500萬元,以降低本行債權風險。」
EX.. 以放審會為例,結論是要增貸~~
「我今天的報告是關於未來與A公司的往來策略。」
「我建議我們銀行跟A公司為了維繫良好之客我關係,擬核准提高授信金額。」
「A公司是跟我們往來已久的客戶,許多業務都在我們家承做,彼此業務緊密黏著度非常密切,檢視這個產業發展已達成熟,雖然公司近三年營收成長平均僅2-3%,但相對其餘同業零成長或衰退表現仍為優秀,我認為這個產業目前面臨了轉捩點,很可能有些人做不下去,A公司反倒可以利用此時接收其餘公司資源,進一步成長且增加市佔率,藉由時機財創造獲利動能,我們銀行如果在這個階段擴大跟A公司的往來關係,就可以支持它持續向上成長並收購同業生意,所以這次申請額度擬將目前1000萬元增加為2000萬元,供其營運週轉之用。」
相信主管們在聽完經辦的報告後,也能清楚明瞭案件的癥結點,
雖然可能會對結論抱持不同看法,但對於經辦的表達基本上都認同吧!
總之,這是一本值得一看再看的好書~~!
會讓人願意花時間去實踐書裡所講的建議
因為這本書涵蓋的面向實在太廣了,很適合讀者細細咀嚼作者傳達的想法
也希望跟職場上的同事主管都能有效溝通,當一個最有智慧的職場素養人!